小头栉孔虾虎鱼

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  Bleeker
   

  69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测量标本25尾;体长50~101mm。采自辽宁:东沟。天津塘沽。江苏:海州湾,赣榆,连云港竹岛,大丰,吕四。浙江:沈家门,奉化。广东:汕尾,海门,阳江,广海,湛江。海南:三亚。
背鳍VI-47~54;臀鳍43~49;胸鳍15~17;腹鳍I-4~5;尾鳍16~18。纵列鳞60~70;横列鳞14~16;背鳍前鳞0。鳃耙1~2+6~7。椎骨36枚。
体长为体高7.8~8.8倍,为头长5.8~6.6倍。头长为吻长3.4~4.4倍,为眼径12.0~14.0倍,为眼间隔6.0~7.0倍。
体颇延长,侧扁;背缘、腹缘几乎平直,至尾端渐收敛。头短而高,侧扁,头后中央具一纵顶嵴,嵴边缘或具细弱的锯齿。头部无感觉管孔,头侧具许多分散的感觉乳突(图556)。吻短而钝,背缘斜向后上方。眼甚小,上侧位,在头的前半部。眼间隔狭窄,稍凸起。鼻孔每侧2个,分离:前鼻孔具一细管;后鼻孔裂缝状,近于眼前缘。口小,前位,斜裂。下颌突出。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稍后方。上、下颌齿2~3行,向内弯曲,排列稀疏,外行齿稍扩大,无犬齿。犁骨、腭骨、舌上均无齿。唇较薄。舌游离,前端圆形。鳃孔中大,侧位。鳃盖上方具一凹陷,约与眼径等大。峡部较宽,鳃盖膜与峡部相连。具假鳃。鳃耙短而细尖。
体被细弱圆鳞,头部、项部、胸部及腹部均裸露无鳞。无背鳍前鳞。无侧线。
背鳍连续,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,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,胸鳍基部后上方,鳍棘较硬,鳍条部稍高于鳍棘部,后部鳍条与尾鳍相连。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六、第七鳍条基下方,约与背鳍鳍条部等高,后部鳍条与尾鳍相连。胸鳍短小,上部鳍条较长。腹鳍小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,后缘具一缺刻。尾鳍尖圆。肛门与背鳍第五鳍条基相对。雄鱼生殖乳突尖突,雌鱼生殖乳突短而钝,且分为两瓣。
体略呈淡紫红色,幼体呈红色。

生物学

小头栉孔虾虎鱼为近岸底层小型鱼类,常栖息于浅海和河口附近。可在泥底中筑穴,以等足类、挠足类、多毛类、小虾苗及小鱼苗为食饵。生长快,1龄鱼体长达85mm,开始性成熟,产卵期为7~8月。体长90~120mm,大者可达160mm。

国外分布